杭州演唱会进入“周播”时代,为什么大牌歌手一卖就要6场

2024-05-15 17:29:57 source: 潮新闻

从这个月开始,杭州的演唱会市场,将正式启动“周播”模式。

5月17—19日、5月24—26日,陈奕迅“FEAR and DREAMS”巡演杭州站,将在奥体中心体育馆,以每周末3场的方式,“背靠背”连演两周,唱完6场。 

这只是“第一季”,随之而来七月和八月的张学友、刘德华杭州巡演,也都是“两个周末,连唱6场”的相同剧情。

是惊人的巧合?还是某种市场默契?如果少一场,唱5场,难道不行吗?均价直逼2000元的门票,就没法降一降?

带着这串问号,记者跟不少演出商和业内人士聊了聊,也试图还原一道糅合了产业链、利益链、行业规则、人情世故的算术题。 

【1】 

5月17—19日、5月24—26日,陈奕迅6场;7月12—14日、7月19—21日,张学友6场;8月16—18日、8月22—24日,刘德华6场。

看着电脑上密密麻麻的档期标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的一位工作人员打趣道,暑假可以考虑在附近短租3个月的房子,“反正基本上每天都要来”。 

演出商Q先生则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以前看演唱会,观众像等待电影大片,一年好不容易来一场;现在变成了网剧,一季直接就给你整6集。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

变化来得如此迅猛,几乎就在一年多时间里,市场和消费者,就完成了一套出招、接招的“组合拳”。 

今年3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大麦网,发布了《2023年演出市场大型演唱会年度洞察》,据报告统计,2023年全年演唱会票房近146亿,创下历史新高,而观演总人次更是超过了2000万。 

报告中还重点提及了一个“主要特征”,那就是从2023年起,“单站多场的演唱会显著增多”、“较疫情前增长了17%”。 

要说“单站多场”的标兵,体育场类的,非周杰伦和薛之谦莫属。海口、上海、天津、杭州……从去年到今年,周杰伦每到一地几乎都是4场起步;而从北京、广州再到杭州,薛之谦“先开2场、再加1场”最终连演3场的打法,也是玩得明明白白。 

而即将来杭州的张学友,更是凭借“60+”巡演,被网友尊称为“跑量王”。自去年6月开启巡演后,张学友已经演了近200场,平均每2.5天就要开一场演唱会,夸张如广州站和澳门站,甚至直接连唱了9场和12场。 

今年3月的上海站,歌神终因工作强度太大,导致抵抗力下降生病,不得不取消了其中3场。

有香港媒体给张学友算了一笔账,称主办方至少损失了6000万票房收入,而张学友本人也将损失上千万唱酬。 

去年年底的任贤齐演唱会,则让杭州观众最先感受到“单站多场”的风潮,当时小齐哥先是官宣了12月2、3日两场,随后加开12月1日场,最终创下奥体中心体育馆“同一艺人+同一主题”的连场纪录。 

而上个月刚刚结束的周杰伦杭州站,4场大莲花,20万观演人次,直接把各项数据顶格拉满,“所以某种程度上,接下去陈奕迅、张学友、刘德华在杭州的‘六场起步’,也可以看作是今年的常态化操作。” 

【2】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能是3场、4场?又为什么不能是9场、10场?即将来杭州开唱的陈奕迅、张学友、刘德华们,为啥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开6场? 

其实,这是艺人、演出商、观众,共同推演出的一道算术题。

Leo是资深演出商,20年来操盘过华语乐坛近一半顶流歌手的巡演,在去年某歌手的庆功宴上,他曾听到大家笑谈——“只要歌手受得了,当然开越多越好”。 

跟我们打工人一样,“多劳多得”的法则在歌手身上同样适用,3年疫情,商业活动、拼盘演唱会少了很多,大型演唱会的停摆,更是让歌手失去了巡演这一大笔收入来源,甚至连张学友都曾在发布会上开玩笑说,“我一度担心自己会失业”。

一位经纪人告诉记者,疫情前,不少歌手的收入来源都比较多,但要论走量的话,商业代言和商演活动为主,个唱巡演只是一块补充,“疫情后,受经济大势影响,品牌、商务方面萎缩了很多。”这位经纪人说,他合作的一位歌手,去年代言的某护肤品合约到期,尽管团队愿意以降价的方式续约,但对方还是表示算了。 

“我们想到了疫情后演唱会市场会复苏,但没想到行情会走得这么好,所以我们重新又把巡演调整为了主阵地。” 

所以,主观上,歌手们多少都会有“把钱赚回来”的心态,从去年到今年,绝大部分艺人的演唱会频次、场次都超出了常规,“猛干大半年,可以抵得上疫情前干两三年”,Leo说。 

而另一方面,积压了3年的观众观演需求和演出项目集中释放,也为单站“跑量”创造了最容易实现的市场环境。 

但,也不是所有歌手想连开6场就能开的。

首先,你得有话语权。 

以前,歌手做演唱会拿的还是固定唱酬,就是和主办方谈好,每唱一场拿多少钱,票房卖得好坏都和艺人无关。 

疫情后,随着行业风生水起,一些具有“秒罄”票房号召力和大IP影响力的艺人,都会采用固定唱酬+入股分成的模式,按照票房总收入进行分账,“不方便点名,但你报得上来的那几个顶流,几乎都是这么操作的。”Q先生说。 

这就不难解释了,一个拿固定工资的,一个是固定工资+分红,哪个会更有动力?“但前提是你得有实力,才有资格唱到你想唱的场数,赚到你想赚的钱。” 

Q先生告诉记者,他曾听说一个传闻,说去年年初还在策划阶段,台湾某歌手就主动跟经纪人和项目的总发包方提出,“最好每一站能4场起步”,但排练时候跟着实际强度走了走,发现连续唱到第二天,声带就已经嘶哑充血,最后只能老老实实每站做一场,“这也是没赚钱的‘命’。”

【3】 

除了艺人,关于场次的“玄学”,处于演出产业链中游的演出商,也是重要的调控开关。 

这笔账,要算得相当精明,否则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义务劳动了。 

一场演唱会,大致成本如下——艺人唱酬、舞美硬体、场地租金、落地杂费(包括接待运输安保等)、票务佣金……经过严格测算,最终定出票价,由消费者承担。 

疫情之后,艺人唱酬、机票酒店,都在涨,无形中抬高了赚钱的门槛,“以前有些体育馆的演唱会,票房卖出七成,就能保本并开始盈利,现在最起码要卖到九成。”Q先生说。 

伴随而来的,是水涨船高的门票价格,像张学友杭州站,1980元也只能坐看台;刘德华杭州站,2580元才有资格进内场。

Leo告诉记者,以A歌手单场为例:歌手和经纪公司总唱酬约300—400万,场馆租金加上舞台搭建约400—500万,落地执行费用约200—300万,票务佣金约100万,总成本基本上在1200万左右。

再回到票房,看台和内场搓搓均,平均票价约为1400—1500元/张,有效座位10000个不到,那满打满算一场卖完,“去掉税点,每场主办方也就赚200万左右。” 

200万,看起来不少,但对于付出巨大时间、精力、人力成本,并承受着巨大盈亏压力的主办方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增加场次,就意味着“降本增效”。 

从摊薄成本角度来看,1场和6场,能省钱的地方可太多了。据一位相熟的本地演出商透露,以场馆租金为例,如果连租六天,能拿到的“批发价”就非常可观。 

比如北京鸟巢,对外报价在450万/天,如果是连场租,差不多300万左右就能成交,按6场算的话,这一进一出就省了900万。 

酒店也是,艺人团队连住两个周末拿到的价格,甚至能比最铁的协议价还要低。 

这么一笔账算下来,在歌手唱得动、票房又能卖得完的前提下,演出商当然希望场次越多越好,“毕竟,做一场赚200万,跟做六场赚1000多万,谁都知道该怎么选。”Q先生说。 

有人会说,既然钱这么好赚,那索性直接把杭州奥体馆“硬控”下来,唱一个月好了。想法很有野心,但也得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后面几场一旦票卖不完,就会形成反噬,把前面赚的钱也赔进去。 

所以,除了前期对每一站粉丝数、消费力的精准评估,艺人方和演出商,也会详细参考一些预判数据,比如大麦网的“想看人数”。

业内有一个说法,“想看人数”达到实际开票数的3倍以上,基本就稳了。

以目前杭州站的陈奕迅、张学友、刘德华为例,目前大麦上的“想看人数”分别为87.2万、26.1万、40.7万,都远远高于实际开票数(六场约6万人)的3倍以上。

说到底,在娱乐和资本的名利场里,演唱会终究是一门掘金的生意,“只有每一步都踏准,每一笔账都算清楚,才能在这场大浪淘沙中笑得最久。”


read more

30301591 杭州演唱会进入“周播”时代,为什么大牌歌手一卖就要6场 public html 从这个月开始,杭州的演唱会市场,将正式启动“周播”模式。

5月17—19日、5月24—26日,陈奕迅“FEAR and DREAMS”巡演杭州站,将在奥体中心体育馆,以每周末3场的方式,“背靠背”连演两周,唱完6场。 

这只是“第一季”,随之而来七月和八月的张学友、刘德华杭州巡演,也都是“两个周末,连唱6场”的相同剧情。

是惊人的巧合?还是某种市场默契?如果少一场,唱5场,难道不行吗?均价直逼2000元的门票,就没法降一降?

带着这串问号,记者跟不少演出商和业内人士聊了聊,也试图还原一道糅合了产业链、利益链、行业规则、人情世故的算术题。 

【1】 

5月17—19日、5月24—26日,陈奕迅6场;7月12—14日、7月19—21日,张学友6场;8月16—18日、8月22—24日,刘德华6场。

看着电脑上密密麻麻的档期标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的一位工作人员打趣道,暑假可以考虑在附近短租3个月的房子,“反正基本上每天都要来”。 

演出商Q先生则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以前看演唱会,观众像等待电影大片,一年好不容易来一场;现在变成了网剧,一季直接就给你整6集。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

变化来得如此迅猛,几乎就在一年多时间里,市场和消费者,就完成了一套出招、接招的“组合拳”。 

今年3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大麦网,发布了《2023年演出市场大型演唱会年度洞察》,据报告统计,2023年全年演唱会票房近146亿,创下历史新高,而观演总人次更是超过了2000万。 

报告中还重点提及了一个“主要特征”,那就是从2023年起,“单站多场的演唱会显著增多”、“较疫情前增长了17%”。 

要说“单站多场”的标兵,体育场类的,非周杰伦和薛之谦莫属。海口、上海、天津、杭州……从去年到今年,周杰伦每到一地几乎都是4场起步;而从北京、广州再到杭州,薛之谦“先开2场、再加1场”最终连演3场的打法,也是玩得明明白白。 

而即将来杭州的张学友,更是凭借“60+”巡演,被网友尊称为“跑量王”。自去年6月开启巡演后,张学友已经演了近200场,平均每2.5天就要开一场演唱会,夸张如广州站和澳门站,甚至直接连唱了9场和12场。 

今年3月的上海站,歌神终因工作强度太大,导致抵抗力下降生病,不得不取消了其中3场。

有香港媒体给张学友算了一笔账,称主办方至少损失了6000万票房收入,而张学友本人也将损失上千万唱酬。 

去年年底的任贤齐演唱会,则让杭州观众最先感受到“单站多场”的风潮,当时小齐哥先是官宣了12月2、3日两场,随后加开12月1日场,最终创下奥体中心体育馆“同一艺人+同一主题”的连场纪录。 

而上个月刚刚结束的周杰伦杭州站,4场大莲花,20万观演人次,直接把各项数据顶格拉满,“所以某种程度上,接下去陈奕迅、张学友、刘德华在杭州的‘六场起步’,也可以看作是今年的常态化操作。” 

【2】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能是3场、4场?又为什么不能是9场、10场?即将来杭州开唱的陈奕迅、张学友、刘德华们,为啥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开6场? 

其实,这是艺人、演出商、观众,共同推演出的一道算术题。

Leo是资深演出商,20年来操盘过华语乐坛近一半顶流歌手的巡演,在去年某歌手的庆功宴上,他曾听到大家笑谈——“只要歌手受得了,当然开越多越好”。 

跟我们打工人一样,“多劳多得”的法则在歌手身上同样适用,3年疫情,商业活动、拼盘演唱会少了很多,大型演唱会的停摆,更是让歌手失去了巡演这一大笔收入来源,甚至连张学友都曾在发布会上开玩笑说,“我一度担心自己会失业”。

一位经纪人告诉记者,疫情前,不少歌手的收入来源都比较多,但要论走量的话,商业代言和商演活动为主,个唱巡演只是一块补充,“疫情后,受经济大势影响,品牌、商务方面萎缩了很多。”这位经纪人说,他合作的一位歌手,去年代言的某护肤品合约到期,尽管团队愿意以降价的方式续约,但对方还是表示算了。 

“我们想到了疫情后演唱会市场会复苏,但没想到行情会走得这么好,所以我们重新又把巡演调整为了主阵地。” 

所以,主观上,歌手们多少都会有“把钱赚回来”的心态,从去年到今年,绝大部分艺人的演唱会频次、场次都超出了常规,“猛干大半年,可以抵得上疫情前干两三年”,Leo说。 

而另一方面,积压了3年的观众观演需求和演出项目集中释放,也为单站“跑量”创造了最容易实现的市场环境。 

但,也不是所有歌手想连开6场就能开的。

首先,你得有话语权。 

以前,歌手做演唱会拿的还是固定唱酬,就是和主办方谈好,每唱一场拿多少钱,票房卖得好坏都和艺人无关。 

疫情后,随着行业风生水起,一些具有“秒罄”票房号召力和大IP影响力的艺人,都会采用固定唱酬+入股分成的模式,按照票房总收入进行分账,“不方便点名,但你报得上来的那几个顶流,几乎都是这么操作的。”Q先生说。 

这就不难解释了,一个拿固定工资的,一个是固定工资+分红,哪个会更有动力?“但前提是你得有实力,才有资格唱到你想唱的场数,赚到你想赚的钱。” 

Q先生告诉记者,他曾听说一个传闻,说去年年初还在策划阶段,台湾某歌手就主动跟经纪人和项目的总发包方提出,“最好每一站能4场起步”,但排练时候跟着实际强度走了走,发现连续唱到第二天,声带就已经嘶哑充血,最后只能老老实实每站做一场,“这也是没赚钱的‘命’。”

【3】 

除了艺人,关于场次的“玄学”,处于演出产业链中游的演出商,也是重要的调控开关。 

这笔账,要算得相当精明,否则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义务劳动了。 

一场演唱会,大致成本如下——艺人唱酬、舞美硬体、场地租金、落地杂费(包括接待运输安保等)、票务佣金……经过严格测算,最终定出票价,由消费者承担。 

疫情之后,艺人唱酬、机票酒店,都在涨,无形中抬高了赚钱的门槛,“以前有些体育馆的演唱会,票房卖出七成,就能保本并开始盈利,现在最起码要卖到九成。”Q先生说。 

伴随而来的,是水涨船高的门票价格,像张学友杭州站,1980元也只能坐看台;刘德华杭州站,2580元才有资格进内场。

Leo告诉记者,以A歌手单场为例:歌手和经纪公司总唱酬约300—400万,场馆租金加上舞台搭建约400—500万,落地执行费用约200—300万,票务佣金约100万,总成本基本上在1200万左右。

再回到票房,看台和内场搓搓均,平均票价约为1400—1500元/张,有效座位10000个不到,那满打满算一场卖完,“去掉税点,每场主办方也就赚200万左右。” 

200万,看起来不少,但对于付出巨大时间、精力、人力成本,并承受着巨大盈亏压力的主办方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增加场次,就意味着“降本增效”。 

从摊薄成本角度来看,1场和6场,能省钱的地方可太多了。据一位相熟的本地演出商透露,以场馆租金为例,如果连租六天,能拿到的“批发价”就非常可观。 

比如北京鸟巢,对外报价在450万/天,如果是连场租,差不多300万左右就能成交,按6场算的话,这一进一出就省了900万。 

酒店也是,艺人团队连住两个周末拿到的价格,甚至能比最铁的协议价还要低。 

这么一笔账算下来,在歌手唱得动、票房又能卖得完的前提下,演出商当然希望场次越多越好,“毕竟,做一场赚200万,跟做六场赚1000多万,谁都知道该怎么选。”Q先生说。 

有人会说,既然钱这么好赚,那索性直接把杭州奥体馆“硬控”下来,唱一个月好了。想法很有野心,但也得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后面几场一旦票卖不完,就会形成反噬,把前面赚的钱也赔进去。 

所以,除了前期对每一站粉丝数、消费力的精准评估,艺人方和演出商,也会详细参考一些预判数据,比如大麦网的“想看人数”。

业内有一个说法,“想看人数”达到实际开票数的3倍以上,基本就稳了。

以目前杭州站的陈奕迅、张学友、刘德华为例,目前大麦上的“想看人数”分别为87.2万、26.1万、40.7万,都远远高于实际开票数(六场约6万人)的3倍以上。

说到底,在娱乐和资本的名利场里,演唱会终究是一门掘金的生意,“只有每一步都踏准,每一笔账都算清楚,才能在这场大浪淘沙中笑得最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