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3 17:00:10 source: 潮新闻
走进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治理合伙人”哈米正在调解一起涉外房屋租赁纠纷。伊朗籍租客是一家公司的驻义乌员工,帮老板租下一间仓库,房租由老板找第三人支付给义乌本地房东,但房东却因钱款来历不明被冻结账号,无奈只能去找签合同的租客本人。哈米和租客来自同一个国家,亲切的语言、温和的劝解,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不到1小时就握手言和。
“像哈米这样的‘社区治理合伙人’,对我们建设国际性融合社区帮助很大。”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王校校说,社区里居住着来自70多个国家的近1400名外籍友人。为了让他们住在这里也有家的感觉,社区创新外国人参与治理的合伙人模式,让外国人自己“当家”,打造一个“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幸福社区。
近日,《老外不见外,此处是吾乡——义乌江东街道用心建设有人情味、幸福感、国际范的“联合国社区”》案例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024)”名单。外国人和中国人一起居住的社区,是怎样融合成中外一家亲的?记者来到这个“联合国社区”,一探治理门道。
语言互学 拉近距离
国际老娘舅工作室隔壁,一堂西班牙语课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西语角主理人罗丽用带着点西班牙风味的中文耐心给“学生”答疑解惑。“别看罗丽现在能用中文上课了,刚来这里时完全语言不通的。”王校校告诉记者说,鸡鸣山社区时代广场是义乌第一个高层写字楼,距离国际会展中心很近,随着义乌对外贸易的发展,大量外商聚集,社区迎来了更多外国友人,“工作人员每年都会走访居民、收集民意,学中文是‘洋居民’呼声最高的需求。”
2014年,鸡鸣山社区建立全国首个社区境外服务中心,开设“家门口孔子学院”,免费为外籍居民培训汉语。汉语班级制定了一个有意思的“双向积分”制度,外籍居民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巡逻、文明劝导、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获得积分兑换课程。
“我就是从孔子学院毕业的,现在也能用西班牙语来回报中国居民了。”罗丽是学院较早毕业的一批学员,学好汉语的她主动加入社区“西语角”,成了语言服务“合伙人”。
以外调外 参与治理
结束西语课的罗丽听说老朋友哈米来了,很高兴,“他是真正的‘中国通’,帮助很多外国人融入了社区”。
哈米已在中国生活了20余年,除了汉语,还精通波斯语、英语、西班牙语、日语、土耳其语等语言。热心肠的他喜欢和社区“助外帮帮团”一起走街串巷。一次,“助外帮帮团”上门检查消防用品,遭到一户外籍居民的拒绝。同行的哈米见状,立即用波斯语和该居民拉家常,说明工作人员的来意,并建议他们可以把消防用品拿到外面来检查。哈米的调解能力就此被发掘。大到经济纠纷、小到邻里摩擦,他总能温和又有效地化解干戈。
“我喜欢调解工作,看到来求助的人从怒气冲冲到最后相互拥抱,脸上挂着笑容离开,我内心无比激动。”在哈米心目中,“洋娘舅”不仅是一个身份,更是一种责任。
2014年,鸡鸣山社区党委成立中外居民之家自治委员会,同时成立“国际老娘舅”工作室,由哈米担任委员会主任和工作室总负责人,他的电话号码甚至成为外籍居民的“求助热线”。
如今,鸡鸣山社区有了30余名像哈米这样的“洋娘舅”,“以外调外”治理模式大大提高调解成功率。通过自治委员会,外籍居民代表还可以参与议事,共商社区环境改造、公共物品添置等社区事务,在社区当上“主人翁”。
儿童议事 融入社区
今年,哈米又有了一个新身份——联合国社区儿童议事会主任。鸡鸣山社区居住着来自巴基斯坦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国际儿童。为了让外国小朋友更好地融入义乌,今年6月,社区联合义乌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聘请哈米成为首位国际儿童议事会主任,参与社区治理和关爱儿童活动。
不久前的世界儿童日,哈米和20名中外儿童一起进行了一场议事交流,让孩子们来规划设计社区一块荒地的用途。哈米作为孩子们眼中的“洋爸爸”,耐心引导他们发挥想象、畅所欲言,大家投票决定将荒地改造为一个“儿童花园”,并用画笔共同绘出“施工图”。
王校校告诉记者,儿童参与议事产生的结果会真正落实到实践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还专门为中外儿童开了一间活动室,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建立友谊,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