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17:59:25 source: 潮新闻
香稻吐芒针棘细,秀麦摇风波浪绿。近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里800多亩金色粮田,迎来了丰收季,沉甸甸的稻穗被收割机一一收割,满载入仓。
五千多年前,良渚人种植的稻田规模已相当可观。良渚古城的池中寺“皇家粮仓”里,近20万公斤的炭化稻谷遗存就是重要见证。
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阿里巴巴企业总部所在地。很多人都不知道,余杭高楼林立的背后,竟隐匿着一座“产粮大县”。
稳坐“产粮大县”,余杭是如何做到的?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走进了飘着浓浓米香的余杭区石桥村直塘港粮食生产功能区。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起飞播种!”11月14日上午,余杭区良渚街道石桥村直塘港粮食功能区的田埂上,刚刚完成秋水稻收割的严水永,又马不停蹄地与农业无人机飞手一起,忙碌着新一季的小麦播种,按照计划今天他和飞手一起将完成近400亩的农田播种。
无人机飞手正在播种
作为当地的“产粮大户”,2005年以后严水永就在石桥村从事农业种植,在村中承包了近500亩农田,春植金黄油菜,秋收稻米金黄。2022年,余杭区良渚街道石桥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项目启动,该项目的核心就是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数据采集、信息传输、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对农田的智能化管理。
严水永承包的农田,就在石桥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项目划分区块内,这其中还特设了一块约50亩的智慧农业示范田。忙碌间隙,严水永掏出手机,通过手机app远程监测了百米之外智慧农业示范田的病虫、天气等数据。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项目启动后,去年我家农田都装上了智能水泵和病虫监测的仪器,省下了不少人工。特别是那50亩地里,还装上了电动闸板和气象站,不仅实现了智能灌溉,像土壤温度、空气温度这些数据都能监测到。这些东西以前都是凭老种地人经验才能积攒的。”
良渚石桥村智慧农业平台
昨日新增虫子20个,近一周蟋蟀占比0.12%……记者来到智慧农业示范田旁,在一块电子大屏幕上,看到了“智慧农业平台”的最新监测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今年这50亩农田实现了726公斤每亩的产量,比其他区块农田产量超出了100多公斤。”严水永说。
从“一粒米”到“产粮大县”
余杭农耕文明源远流长,从一粒小小稻米到成为“产粮大县”,千年前的良渚文明时期就初见端倪。
2010年至2012年,考古队员在良渚古城的莫角山宫殿区东坡一浅坑中,发现大量碳化稻谷,经分析约有2.6万斤。2017年,池中寺遗址再次发现碳化稻谷堆积,保守估算,至少存有20万公斤。
距离良渚古城30公里的浙江临平茅山遗址,是目前已发掘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水稻田遗址。据考古发掘显示,良渚文化晚期,茅山已形成有规模化的稻田和灌溉体系,及成套的生产工具。此时,稻田平均亩产量约为141千克,与河姆渡文化晚期亩产量约63千克相比,增加了一倍多。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池中寺粮仓
南宋时期,余杭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运输条件,成为重要的粮食储存和运输中心。“仓前粮仓”前身“临安便民仓”的建立,解决了粮食储存问题,减轻了农民的运输负担,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后屡圮屡建,历代相沿。
这座粮仓也见证了余杭从“无虫粮仓”到“四无粮仓”的光荣历史。1954年3月,余杭在“无虫粮仓”的基础上,提出创建“无虫、无霉、无鼠、无雀”的“四无粮仓”。到1954年底,全县87座粮仓中有27座实现“四无”。
2020年,杭州最大粮仓于余杭区仁和街道新桥村仁和港散杂区码头拔地而起。20个内径为26米,建筑高度为41.5米的圆筒形粮仓和4座提升塔及附属工程,未来最多可储存15万吨粮食。
今年2月,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发布了2023年度浙江省产粮大县榜单。浙江省内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且总产量在2亿斤以上的25个县(市、区)获评“产粮大县”称号,余杭区榜上有名。2023年余杭区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达22.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01亿斤,粮食产量在全市位列第一。据悉,该产量可供超6亿人吃一整年。
让余杭人都吃余杭米
耕地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一粒米不仅能垒起“大粮仓”,也能带动“一条链”,这其中都离不开“黑科技”的助力。
近年来,余杭区持续推进科技强农和机械强农工作。据余杭发布,截至去年,余杭拥有各类农业机械2万余台(套),水稻全程机械化率达97%,先后建成数字农场3家、数字牧场5家、数字渔场4家和未来农场2家,总数全市第一。
据余杭区农业农村局介绍,目前全区已引入北斗农机智慧监管(即卫星监测)模式,累计安装北斗终端农机176台。
记者从余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了解到,今年上半年,余杭区已引进甬优、浙粳优、浙杭优等籼粳杂交稻新品种15个。同时,稳步开展技术培训与服务,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继续示范推广杂交稻精准播种机插技术。
据悉,该合作已在余杭瓶窑镇崇化村开展相关对比试验和高产示范。2023年,崇化村水稻最高亩产达到了730.03公斤,刷新了余杭区再生稻亩产的最高纪录。
崇化村水稻引来丰收
下一步,余杭区还将进一步加大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三新”技术示范试点。在粮食方面,组织做好稻田管理及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肥药试验、示范项目等指导工作。并完善种粮大户农技推广的信息化服务。
今后,余杭还将不断强化已有品牌价值,并挖掘培育潜在品牌。鼓励优质稻米的开发,打造余杭本地米品牌和优质稻米生产示范基地,并大力开展“余杭好稻米”的推荐与宣传工作,让广大市民逐步养成余杭人吃余杭米的习惯。
read more